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5月號

致知:知物

前面幾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5月號

致知:知物

前面幾篇將致知的知天地、知命、知性、明道、明德、 明教、知人這七個要點作了講述。人與人相處,時時刻刻無不有事發生有物接觸,故如何處世接物為適當,是為要務。 唯知事物極為複雜,人生過程中所遭遇之事物,千千萬萬, 形象多種,變化莫定,最易使人迷惑混亂,莫知所從。唯能以簡馭繁,知其孰為先務,則莫如辨別何者為本何者為末, 故曰:「物有本末」。知本知末為我國為學之所特別重視, 故四書中重要處輒提及「本」。如,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。」「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」「德者本也,財者末也。」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」「唯天下之至誠,為能 經綸天下之大經,立天下之大本。」均在教人如何為人,亦以不忘本為德行之要點。所以本治則末無不治,本亂則末亦 亂矣。

我國學術思想均來自於《易》。《易》雖有分陰陽,但同時共存,無法單獨存在,故曰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及「孤 陰不生,獨陽不長」,人事物也有相對但同時存在,如天地、剛柔、動靜、男女、老幼、質能,皆是相對者。相對之事物,二者有相互盈虛消長之變化,最終屬於相依相存,而雖同時存在,須有本末之別,先後之分,毋使本末倒置,先後錯亂。任何物,皆有其本其末,任何事,皆有其始其終。 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明明德是本,所以在前;新民是末,所以在後。修己是本,所以修身在前;治人是末,所以齊家治國在後。儒學里的八目,格物 致知誠意正心為本,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末,而格物又是致知之本,以此類推所有事物均有本末。

「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。財者,末也。外本內末,爭民施奪。 是故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。」所以說財為用本,土為財 本,人為土本,德為人本,再上推之,則德以仁為本,仁以孝為本。今日西方重利之資本主義國家,重財輕德,更犯為富不仁之失,甚至影響我國,孝為何物,已漸失去瞭解, 從現社會新聞可見當今人倫盡失,卻無人關注防範,此則危機之所在。蓋知物之後則能明本末,辨先後。以此邏輯,亦可用在知人;至欲求知人,當先明瞭人與人之關係及相處之 道;欲明道明德,必須從教育著手;而教則由天地、命、性衍出。而待人接物,其本為誠,故曰「誠者物之始終,不誠無物。」

知物可以舉例相對之詞並為解釋,以為知事物之助。例如本末、大小、輕重、新舊、異同、清濁、文質、得失、存亡、 損益、難易、厚薄、榮辱、窮達、貴賤、貧富、毀譽、生死、好惡、枉直、去就、上下、遠近、朝夕、深淺、出入、古今、先後、經權、義利。上舉例子,均為人生過程中所容易遭遇之事物, 若能知其本末明其終始,別其先後,以應對千變萬化之社會 環境,則庶無大過。如此可謂得格物之效,達致知之功。《大學》曰:「此謂知本,此謂知之至也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